微信公眾號二維碼
微信咨詢顧問二維碼
一、為什么豐田在組長和操作員之間設立“班長”?
新益為精益生產咨詢概述:大野先生在昭和二十年代(一九四五年)擔任機械部的主管,當時組長之下都是直接進行生產的技能員,并沒有線外人員或是班長的職位。
班長競選
當時的組長,負責結算組員論件計酬的工資,有權力,現場草莽性又強,被稱為“老板”。即使是大野先生,也不容易對其下達作業指示。
于是,大野先生從各生產線挑選出有思考能力、執行力與潛力的技能員,直接對這些人下達降低工時并提出減少浪費對策的指示,進而展開了改善。
當有了改善的效果,可以用更少的人員生產的時候,“就將這些他直接指導、最優秀的技能員抽出線外”。
從大野先生的作為當中,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對未來的遠見、培育人才、啟發動機、持續改善等人性掌握的卓犖。
“線外人員”的說法就此開始。接著,大野先生活用了線外人員持續進行改善,隨著改善對象的增加,擔任改善的人員也隨著增加。
之后大野先生再從其中任命了“班長”,這些人被稱為“大野班長”,但在當時昭和二十五、二十六年(一九五〇、一九五一年),公司的人事制度上并沒有班長的職位;直到昭和二十九年(一九五四年),班長才被正式制度化。
自此,開始有了“線外者、班長是‘改善的人’”此一說法,并且開始明確區分出技能員與班長的職責。
另一方面,組長的責任則是訂定標準,并且教導作業者、示范給作業者看、再讓他們做做看、依次作業,讓他們進行標準作業。
而班長則是根據組長所督導的事項,進一步思考更好的方法,以便提出改善提案。我們稱之為“破壞(改定)標準的人”。
于是,組長是訂定標準的人,班長是“破壞(改定)標準的人”。在豐田,標準是用來被改定的。維持(組長)與改善(班長)是最佳拍檔。
二、我行我思
大野先生創造出來的“線外者”、“班長”,并非就到此結束了。之后,他又召集了有制作裝置、設備專長的人,將維修班制度化,建構了能夠接受現場“改善期望”的小組。
這群人原本就是在生產線上工作,因此可以很快根據現場的要求,制作出作業性良好的簡易自動化裝置、快速換模裝置、可并行作業的許多設備與裝置,對大野先生推動“豐田生產方式”的流動化發展,有著極大的貢獻。
改善若能省人化(改善之后將人抽出,降低生產線的人數),也許有人會以省了一人為滿足。
但若能活用這抽出的一人進行改善,將可產生增幅效果;接著再抽出二人、三人、四人、五人。將最優秀的人抽出生產線,效果就會愈來愈明顯。
規劃新生產線的時候,一開始當然是活用這些線外人員,編成組長、班長、技能員的新組織,以展開生產準備作業,從制作裝置開始,到料架、零件置場、護罩的制作等等。
之后主要人物大都會留下來,進行后續的生產作業。
我到機械部的時候,有大約三十名線外改善人員,苦思著如何針對簡易自動化、困難作業的機械化、吃力作業的機械化,制作出可用的設備。
制作這些設備所需要的零件設計圖雖然要畫出來,但組裝圖早已在這些人的腦袋里面。
總之,他們可以很快制作出現場合用的裝置。我想現在各位周邊的設備或裝置中,有許多也是以這樣的方法制作出來的吧。
此外,他們在生產繁忙期,可以調入生產線參與生產,因此他們不會忘記作業性良好的設備或生產線的狀況,而可反映在接下來的設備制作之中。
體驗了吃力或不容易做的作業之后,再回到改善的原部門,就可作為改善的題目,構筑更容易作業的生產線,其結果將連結到改定標準。
這些人去支援其他部門時,也不會忘記自己原來的職責,而能帶著銳利的改善眼光進行工作,更進一步促進流動化。
其實我們現在公司崗位上的班組長,就傾向于豐田的班長,而非組長。單兵作戰的時候我們就是關二爺,排兵布陣的時候我們則是諸葛亮。要求我們關注現場問題,持續的改進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。我們要做優化標準的那個人,而非一味的照章辦事。
建立生產有序、管理順暢,操作規范,士氣高昂、高質量、低成本、短交期的作業現場;
為企業規劃設計一套由內到外的形象升級,外觀視覺價值體現、內在的管理內涵體現;
全員參與設備管理高產出和低成本運營,提升設備管理能力,維護能力,提高效率
構建班組生產管理體系、循環評價、人才育成、持續改善、績效管理、文化養成體系;
提高產品質量、降低生產成本、縮短交期、增加利潤,讓管理更系統科學,執行力更強
對工廠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合理安排,以提高生產效率、降低成本、優化物流、改善工作環境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