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公眾號二維碼
微信咨詢顧問二維碼
新益為6S咨詢公司概述:管理大師彼得、德魯克曾說:“物流是企業的第三方利潤源。”那么,企業如何在傳統物流中發掘出新利潤源的“藍海”?日資、美資企業的物流成本為何不到國內企業物流成本的50%?
供應鏈管理
如今,在企業面對增長回落、成本高漲、經營環境收緊、國際競爭格局逆轉、人事成本增加、企業家年事漸高等多種風險的同時,市場要求其響應客戶需求的速度卻越來越快。很多企業正面臨資金瓶頸、大量庫存積壓導致的周轉率低、市場反應慢、預測不準確等問題。
要解決這些問題,就不能忽視供應鏈中的物流環節。供應鏈物流是企業物流活動的中心,其主要職能是協調運營生產、供應、銷售和物流活動,如供應領域的生產和進貨計劃,銷售領域的客戶服務和訂貨處理以及財務領域的庫存控制等。
當今時代的市場競爭已經從企業間的競爭演變為供應鏈間的競爭。而要做好供應鏈管理,就要在反應能力和盈利能力之間進行平衡。供應鏈反應能力越強,越能夠快速、準確地滿足客戶需求,進而獲取市場優勢;但與此同時,每一種提高反應能力的戰略都必將導致成本的增加,進而降低盈利能力。
因此,供應鏈的競爭優勢也可以簡化為兩點,即反應優勢和成本優勢,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庫存、運輸、設施和信息等。而這些影響因素基本都包含在供應鏈物流的內涵當中。縱觀全球建立了成功供應鏈的企業,它們幾乎都將物流作為關鍵環節進行管理。
如上海通用的“2小時的旁庫存”,更是將供應鏈物流管理做到了極致。除了這樣一套完整的供應鏈物流機制之外,上海通用也不斷優化供應鏈物流細節,力爭將反應優勢和成本優勢繼續擴大。
在很多企業中,用量很少的零部件通常由供應商分別供應,這就導致貨車運力
的浪費,耗費了大量的物流成本。對此,有些企業會采取集中采購的方式,而這又
會導致庫存壓力的增加。
針對這種問題,上海通用采取了一個“牛奶圈”的技巧,即在采購用量很少的
零部件時,上海通用會如送牛奶一般,安排一輛空車,按照既定路線經過各家供應商,
裝上相應的采購物料,再集中送回。這樣的物流技巧既提高了采購效率,也避免了
物流成本的浪費。
借助這樣的技巧,上海通用的零部件物流成本下降了30%以上。而這些資源又被投入企業的核心業務,帶動了供應鏈核心競爭力的提升。上海通用的經驗當然值得借鑒,但也不能盲目復制,因為各個企業的特征和需求不同。由于企業運營生產、供應、銷售、物流活動的差異性,供應鏈中的物流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。
一般而言,供應鏈中的物流可以歸納為3種模式。
1、批量物流模式
批量物流模式的協調基礎是客戶需求的預測。為了盡可能地提升供應鏈的反應能力,企業的經濟活動都是基于對客戶需求的預測,因此,企業的運營、采購、生產、銷售乃至物流,都呈現出批量化的特征。
這種模式也意味著生產任務的前置,在需求產生之前,企業就已經完成了采購、生產任務。這樣的運營模式讓企業在反應和成本上都能獲取更大優勢,尤其是采購成本、物流成本;但與之相對的,一旦預測出錯,企業不僅需要重新調整生產任務,還要承擔高昂的庫存積壓成本。
2、訂單物流模式
訂單物流模式的協調基礎是客戶下達的訂單。企業的銷售、生產、采購和物流活動都要根據訂單進行計劃。根據訂單的不同,訂單物流模式也分為兩種第一種以最終客戶的訂單為驅動力,如戴爾:第二種以渠道的訂單為驅動力,如海爾。具體選擇何種模式,則要根據企業的特征而定。
“先有訂單、再有計劃”的模式,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預測出錯帶來的成本增加,但這種模式也意味著較弱的反應能力。比如,戴爾公司的客戶就需要等待1~2周的時間,才能獲得訂購的產品。
3、JIT物流模式
JIT物流模式是訂單物流模式的一一種特殊形式,其理念基礎就是JIT管理理念。通過精確地測定生產線各環節的效率,企業可以根據渠道訂單制訂更加準確的計劃,從而消除無效作業與浪費,達到精益管理的目的。這一模式的代表企業就是豐田汽車。
在JIT物流模式下,企業雖然同樣以渠道訂單為驅動,但由于其生產計劃源自渠道客戶最近一周的訂單,企業能夠具備更強的反應能力,再加上均衡生產、看板管理等管理手段,企業可以在控制物流成本的同時,獲得較強的反應優勢。
但在這種模式下,企業的生產能力通常難以得到充分利用。與此同時,在JIT管理理念下,供應鏈物流往往呈現出小批量的狀態,因而企業難以獲得批量物流的成本優勢。
縱觀供應鏈物流的3種模式,我們可以看出,無論哪一種模式,都有其優缺點。每一種模式的成功都源自模式與企業和產品特征的相互匹配,只有如此,企業才能充分發揮模式優勢,真正管理好供應鏈中的物流環節。
建立生產有序、管理順暢,操作規范,士氣高昂、高質量、低成本、短交期的作業現場;
為企業規劃設計一套由內到外的形象升級,外觀視覺價值體現、內在的管理內涵體現;
全員參與設備管理高產出和低成本運營,提升設備管理能力,維護能力,提高效率
構建班組生產管理體系、循環評價、人才育成、持續改善、績效管理、文化養成體系;
提高產品質量、降低生產成本、縮短交期、增加利潤,讓管理更系統科學,執行力更強
對工廠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合理安排,以提高生產效率、降低成本、優化物流、改善工作環境等